專欄: HRBP Take off
公司是個閱讀風氣十分濃厚的地方,老闆也很鼓勵大家多閱讀,給每名員工每個月一筆買書預算,所以幾乎人人的枱頭都會擺著書。書少的人在自家小書架上放著三兩本,多的便任由書本在電腦旁堆成一座兩座小書山,離遠看彷彿整個人被埋了在書堆一樣。有一次,老闆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不是什麼商業書籍或者辦公室技能之類的工具書,而是中國作家劉慈欣寫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
畢竟不是科幻小說的愛好者,所以從前並沒有聽過這部小說,甚至劉慈欣這位作家。於是便在網上做了些資料蒐集,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地方。當人們評價這本書的時候,很多時不是從一本純粹休閒小說的角度出發,在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及初創企業圈子,有些人甚至會把它歸類到商業書藉裡去,每當談論到認知升級、創新等的話題時,更會引用書中的劇情。這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為什麼一本科幻小說會被這麼多企業家在談論商業的時候引為案例呢?
《三體》故事簡介
《三體》的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從前有個人為人類招惹了一批名為三體人的外星人,三體人決定派大軍征服地球,科學家們用盡辦法企圖阻止都失敗收場,最後關頭,卻是一位社會學家為地球爭取到一絲與外星人和平相處的契機,但最終不論是人類抑或者企圖征服地球的三體人,都被更高階的字宙文明消滅了。」
乍看之下,就跟一般科幻小說的內容沒有什麼大分別,離不開外星人侵略地球的套路,但看完之後,便明白為什麼它會在商業世界反覆被提及。因為書中的一些情節對應對未來越發變幻莫測的商業環境相當有啟發性。
這裡稍為劇透書中的兩段劇情:
第一段劇情講述三體人準備出征地球的時候,考慮到因為從三體星出發到地球需要400年的時間,而三體人害怕這段期間人類的科技會發展到他們沒法抗衡的程度,所以在出發前,先派了一個微型人工智能機械人到地球來影響人類的基礎科學研究。在理論進步被鎖死的情況下,人類縱使將現有的科技發揮到極致,建立了龐大的太空艦隊迎戰,但最終仍不敵三體人的區區一粒水滴。
第二段劇情講到前來侵略地球的三體人的母星被更高階的宇宙文明消滅,而那個文明同樣發現了人類,並向地球發動了攻擊,但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不非激光火炮,而是一種能夠令到三維空間降格成二維空間的東西,這種攻擊稱為「降維打擊」。
科幻小說與HR的關係
那這兩個科幻情節與HR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知識基礎的重要性
先講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有一點大概我們都不會否認,就是持續的學習,增值自己,對任何希望在職場中得到進步的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但職場上的學習,我們一般習慣把精力花在一些能夠直觀地看到與工作關連的知識身上,例如覺得自己時間管理不好,便買本時間管理的書學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覺得缺乏商業思維,便買本書名裡有商業思維這個詞的書籍,之類之類。
反而一些在日常工作中不能直接運用的基礎性學科知識,例如數學、物理、生物,在離開校園之後,基本上就沒有人會再刻意觸碰,除非你的工作是與這些學科息息相關。又例如,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這些徹頭徹尾的無用之學,除了用來陶冶性情之後,我們不會聯想到與工作有什麼關係。
當然,實用性的書籍還是要讀的,但它們處理的只是工具層面的事情,配上刻意練習或許能令自己純熟掌握某個技能,但假如只學這些知識,只能帶來量的改變,就像小說裡提及,人類在沒有基礎理論進步的情況下,即使把現有的科技發展到極致,面對三體人時還是不堪一擊。唯有做到質的改變,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而這便需要回到思維的底層去,作根本的認知提升。
從這個層面來說,基礎性的知識便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因為不同的學科、理論背後代表的其實都是一套看待世界的獨特方法,這些東西都需要時間沉澱,所以不會馬上見效,亦耗費時間,但假以時日,當沉澱足夠了,它們所帶來的質的飛躍卻是受用無窮。
古希臘有個名叫芝諾的數學家以詭辯聞名,他曾經提出過一個「阿基里斯悖論」,大意是這樣的:阿基里斯是希臘神話中出名跑得快的人,但芝諾卻說假如阿基里斯跟一隻龜比賽,只要龜比他先起步,他便永遠不可能追上那隻龜,芝諾給出的解釋是:假如龜先跑出10米,當阿基里斯追上這10米的時候,龜便又跑了1米,當阿基里斯追上這1米的時候,龜便又跑出了0.1米,如此類推,阿基里斯便只能無限接近龜,卻不能真正上牠。
這個悖論今天看來是一個相當無聊的問題,沒有人會有興趣認真討論。但就是這個無聊問題,對後來牛頓發明微積分起到關鍵的作用。
降維打擊與人力資源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便曾指出,他腦海裡有一百門跨學科的理論,在做投資的時候,他會調用這些理論來幫助他作出正確的決定。(查理·芒格的100個思維模型)
所謂降維打擊,便是用更高層次的思維模式來處理低一層思維模式底下產所的問題。
眾所周之,在汽車出現之前,馬車是西方世界主要的運輸工具。19世紀的時候,幾乎所有歐洲大城市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社會問題,就是馬糞堆積,導致衛生環境惡劣。驟眼看,這明顯是公共衛生問題,當時的市政府沿用處理衛生問題的思路,著眼點落在如何清理馬排出來的糞便,但卻一無法根治問題,甚至1894年英國的「泰晤士報」更曾預測,在接下來的50年,倫敦將會被9英尺高的馬糞淹沒。
這個問題最終是被什麼解決的呢? 斷不是靠什麼傑出的衛生政策,而是因為汽車的發明。因為有了汽車,馬車便沒有了存在價值,街上沒有了馬車,也就自然不再存在什麼馬糞問題。
這便是降維打擊的例子,本質上它其實不是解決了一個領域內的問題,而是通過更高維度的思考方式,把那個原先要解決的命題直接取消了。
套用到商業世界,思考的維度是有著以下的排序:
商業思維 > 技術思維 > 科學思維 > 人文思維
最低層的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商業思維,例如思考如何把利潤增加、把成本降低。而高一層次的是技術思維,它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利用技術的手段來增加資源分布的效率,這裡雖然不是直接考慮成本和收入的問題,但效率增加了,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增加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比技術思維更高一級的是科學思維,它所關注的便不再是具體的技術或數字,而是驅動技術創新背後的邏輯和思考方式。
曾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假設現在要賣一支筆,傳統零售商的邏輯是如何能用最低的成本價入貨,然後用最高的零售價賣給消費者;一個互聯網從業者會想,我可以如何簡化中間不必要的交易環節,令到生產商和消費者直接配對;而喬布斯會想,為什麼要用筆呢?用手不可以嗎?
但還有一種比科學思維維度更高的思維模式,那便是人文思維,這是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處理的事,它關心的不是物件,而是人本身。再創新的意念,再先進的技術,都必須通過人來產生和應用,一家成功,不斷與時並進的企業,必然是有能力培養出一大批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才是組織發展最關鍵,亦是最困難的事,而便是屬於HR範疇的事了。
如果你也希望了解HR的資訊,可免費登記成為我們會員收取會員通訊,我們亦會定期舉辦HRBP相關工作坊,歡迎大家一起學習。